2009年11月13日 13:27:35 来源: 东方网
这些天来,60个儿童的照片,牵动了亿万人的心。这些儿童是在全国打拐专项行动中获得解救的,截至目前,仅有3位儿童找到生身父母,其他儿童的寻亲、认亲之路,依然漫长,遥遥无期。
这引起了社会的普遍的关注。专家、媒体和公众目前都在探讨如何使现行的认亲机制更完善、更科学、更专业。这种充满建设性的关注充满了社会责任感,值得称道。但有些情况下,一些社会关注,似乎就有点走过了头,值得商榷。比如就在最近,某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认亲仪式,专门为该地获得解救的十几个孩子举办了和亲生父母的相认仪式,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场面不可谓不感人,效果不可谓不生动……
但我总以为,这样的认亲仪式,还是少办为好!当失散多年的孩子与亲人再相聚时,这个时候,并不完全是外人想像的那种,仅仅是喜悦和泪水。这其中的情感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孩子与父母失散5年、甚至十几年以上,他们对亲生父母的认知,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懵懂,甚至带有几分迷惑。在广东东莞的认亲会上,两个被拐卖6年以上的孩子,一个固执拒不相认,另一个一脸茫然。弄得在场的许多好心人士颇为尴尬。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应该把认亲的时间多多交给认亲的双方。亲情的重温,感情的重建,温情的再续,这些都需要双方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更私密的空间。社会的更多介入,既无必要,尤其是把认亲的过程让媒体充分曝光,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有些人愿意把自己的喜悦和成功的泪水拿出来与人分享,但我很怀疑人们是否愿意把记忆中的伤疤和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拿出来让别人“观瞻”。搞一个认亲仪式,主办者想当然认为是做了一件好事,也许当事人尤其是父母一方或出于感谢警方的初衷,对此并不拒绝,但从内心上讲,他们是否欢迎这样的认子方式,这需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他们的真实想法。
记者的介入,实际上更不合时宜。闪光灯的闪白,记者貌似温馨的问候和不合时宜的追问当事人的感受,让人感觉味道不对,缺少必要的人文精神。曾经亲眼看到电视屏幕之上,记者向一对父母提问:“你现在开心吗?想没想到有这么一天会与儿子重新团聚?”那位母亲只是机械地回答:“开心,高兴”。但后一个问题,却欲言又止。明显看得出,这种提问,又勾起了她对痛苦往事的“再回首”。我想这样的提问还是往人家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这不是在“激发”人家内心的喜悦,而是在增加人家心灵的痛苦。记者此时只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角度,或者从公众的旁观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完全忘记了当事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个时候又想起了去年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一部影片,叫做《换子疑云》。影片讲的也是一个单身母亲与失散儿子重聚的故事。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同样描写了FBI在找到孩子后,媒体的介入,社会的关注,是如何对这样一位母亲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利影响的。影片主题深刻,充满人文情怀,回味深长,令人警醒。在认亲这个环节上,我们应该多一些深厚的人文关怀,多一些对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
此时此刻,希望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拐的坚定性和韧性上,放在让更多失散孩子的心灵复位上,放在家庭重聚的心理建设上!
原文地址:http://zjc.zjol.com.cn/05zjc/system/2009/11/13/0160210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