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5年来走遍大半个中国
昨日做客本报,希望通过云南志愿者找到李勇父母和高原的笔友杨□□
“新闻110”3110110消息:有“寻人大使”之称的安徽首家寻人网站站长沈浩,5年来通过“寻人启事网”为国内外近300位求助者成功寻人提供帮助。他于4月8日来到昆明,希望通过云南志愿者找到李勇的父母和高原的笔友杨□□。
通过查IP地址寻找出走孩子
昨日16时许,沈浩提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包来到本报,与本报记者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他告诉记者,他建立个人寻人启事网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的。2001年1月,他在《扬子晚报》上看到一个报道,报道中说有3个孩子离家出走去会网友,然后就和家里失去了联系,长期从事网络工作的他突发奇想:“既然孩子是在网络上走失的,我们何不想办法从网络上把他们找回来呢?”
2001年1月15日,他注册了当时中国的第五家专业寻人网站“寻人启事网”,开始免费为人刊登失踪者的信息。从那时起,“在茫茫人海中我们一起寻找失落的亲情”,就成了寻人启事网的口号和行动指南。
2004年10月15日凌晨2点,沈浩乘坐一辆桑塔纳从安徽滁州向湖北黄石进发,去寻找一个两天前离家出走的17岁女孩程婕(化名)。离家出走时,女孩只留下了一张纸条。与沈浩同行的还有程婕的父亲、舅舅和姨父。寻找程婕的唯一线索,就是一天前他们在网上所捕获的程婕上网的IP地址。2004年10月15日8时30分,他们一下车就匆匆赶到黄石市公安局,根据IP地址查到了程婕上网的网吧,把离家两天的程婕找了回来。这一个来回,沈浩花时14个小时,行程近1000公里。
他曾经5次找回一个女孩,可是每次找回来不久,女孩又离家出走了,都是在网上找到的。女孩知道他在找她,后来一上网就隐身,这样就查不到她的IP地址了。有时他在网上一等就是十几个小时,就为了能在她上网现身、头像闪动的那一两秒钟获得她的IP地址。可是能找回她的人,却找不回她的心。后来沈浩整理了跟她聊天的记录,A4的纸足足打印了163页,有6万多字。
“这样的事情我经历得多了。这些年,我尝遍了酸甜苦辣,有时候被人欺骗,有时候不被人理解,我都习以为常了。”他苦笑着告诉记者。
与云南志愿者互动为寻亲者提供帮助
在5年的寻人经历中,沈浩深深体会到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他告诉记者,他的网站目前共有8400多个志愿者,其中云南的有50个,在昆明的大概27个,这次来昆明,他希望通过云南志愿者的帮助找到李勇的亲生父母和高原的笔友杨□□。
本报将李勇和高原提供的资料公布如下,希望知情者及时和沈浩联系,联系电话:13955003997。
根据李勇提供的资料,1983年他出生在西南一个贫穷偏僻但风景优美的山村。父亲叫李丙菜(或李丙贵),身材高大魁梧,满脸络腮胡须,从事过公安工作;母亲石英,个子不高。1988年6月的一天,李勇在街上走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后几经周折到了江苏丰县,被现在的父母收养。他的养父母对他很好,一直供他读书,他高中毕业后现在杭州一家自行车专卖店打工。
据李勇回忆,家乡的人常把辣椒说成“海椒”。据沈浩推测,李勇的老家很有可能在贵州或者云南,来昆明前他曾在贵阳寻找并得到了当地媒体的大力支持,但没有结果。李勇离开亲生父母已经18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想念亲生父母,希望通过各方帮助找到他的亲生父母。
现在陕西安康一家媒体发行部工作的高原,1988年通过《当代青年》杂志和杨□□成了笔友,之后刚参加工作的杨□□每月给她寄20元钱,前后一共寄过240元,而那时杨□□的月工资只有90元。在杨□□的帮助下,高原顺利完成了学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在1993年春天他们失去了联系。
据高原介绍,杨□□身高1.72米,1988年在云南省化工学校上学,1991年毕业后曾去个旧化工厂上过班,后又去腾冲工作过,今年36岁左右,杨□□家里还有个哥哥叫杨□。
准备推出“寻人扑克”帮助更多父母找孩子
2005年,沈浩的头脑中闪出一道灵光:“能不能把失踪儿童的资料做成扑克牌?”。为了更好地、多渠道地帮助失踪儿童的父母寻找孩子,他的“寻人启事网”将与江苏的“联合寻人网”合作,计划推出一项新的服务项目——寻人扑克。
“这将是中国第一副寻人扑克。”沈浩告诉记者,他将奔赴江西、湖南、云南、贵州等地,与失踪儿童的家长面对面交流,收集失踪儿童的照片及相关资料,制成“寻人扑克”,如果事情顺利,他们将在今年6月之前通过他们的自愿者队伍向全国散发。
沈浩的“2006春日寻亲之旅”是寻人启事网站建立以来的第七次寻亲之旅,这次他从合肥出发途经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的大中城市,最后到达广州市,然后从广州返回安徽滁州。他预计将在昆明逗留一个星期,然后向下一个目的地广西进发。(实习记者 罗树兵 陈会菊 )
杨□□已有眉目李勇父母仍无消息
寻人大使沈浩正式在昆寻人
“新闻110”3110110消息 “寻人大使”沈浩昨日正式在昆明展开寻人行动。
昨日14时,一位名叫耿继昆的读者来到本报,告诉记者他和杨□□是很好的朋友,但两人在5年前因合伙做生意发生矛盾,他知道杨□□的住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和昔日好友重归于好。随后,沈浩在耿先生的带领下找到了杨□□家,杨父告诉他们杨□□外出了还没回来。由于杨父不愿意告诉他们杨□□的联系方式,沈浩昨天对杨□□的寻找只好暂告一个段落。
从杨家出来后,沈浩来到云南省打拐中心查询李勇的线索,看能否从当年失踪儿童的资料中查到李勇的资料,但是没有结果。一位自称来自贵州的读者向沈浩反映,贵州省遵义一带的俗话把辣椒说成“海椒”,李勇的老家可能在贵州遵义市一带。
“虽然有很多读者关注,但由于线索太少,在云南找到李勇亲生父母的可能性很小”,沈浩告诉记者。
昨日11时许,记者来到了沈浩的住处,刚从网吧处理完业务回来的沈浩正和6个寻找孩子的家长交流。他们在看了本报昨天的报道后特意赶来和沈浩见面,希望通过沈浩的寻人启事网站找到他们失踪已久的孩子。(实习记者 罗树兵 本报记者 何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