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站服务热线:13955003997

加入收藏 关于我们 站长信箱

图文寻人启事 寻子扑克万里行 文字寻人信息 视频 站长微博

 
网站主页 成功故事 寻亲故事 寻人经验 媒体报道 视频播报 网友评论 寻人登记
警方通告 公益活动 社会效应 网站纪事 广告制品 常见问题 网友留言 志愿者登记
 
青少年丢失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 2008-07-12 17:10:53 被阅览数: 107031 次 来源: 青年探索2006年第5期
文字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对《楚天都市报》 “寻人启事”的文献调查



  内容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刊登在报纸上的 649 例青少年寻人启事的文献调查,分析了青少年丢失人口的基本状况、特点、 丢失方式; 基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 探讨了人口丢失的结构性原因, 并提出了建立“社会减压阀”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 寻人启事 弱势群体 青少年 丢失

  一、 引 言

  2001 年 1 月, 安徽人沈浩开办“寻人启事网” (www .xrqs.com), 寻找天下离散的亲人。几年来, 沈浩收录了全国 4100余条寻人信息, 招募了 7000 余名网友志愿者加入寻人行列,找回了 150 余人。如今, 互联网上的寻人网站有四十多个, 而“寻人启事网”则成为了国内各大搜索引擎中排名第一的寻人网站。沈浩表示, 在“寻人启事网”上发布的寻人启事中,青少年占很大比重, 而 30%的青少年是与家人闹别扭自行离家出走的。

  从总体上来看, 丢失的青少年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 社会阅历不丰富,或者在社会生活中难以找到自身生存的价值,基本上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寻人启事作为家庭和社会对这个弱势群体关怀的特殊表现之一, 从侧面来看, 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晴雨表, 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 一个地区、 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以人为本的观念和这一观念在社会运行中的执行力度, 体现区域和谐发展的程度。而笔者的文献检索表明, 国内学术界对于青少年人口丢失问题的探讨尚未起步。显而易见, 研究青少年人口丢失的原因、 高发群体、 高发时间等问题是探索预防机制的基础。

  本研究通过对 649 个寻人启事案例的文献调查并结合个案分析,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着重探讨丢失青少年的基本情况、 丢失的原因和方式, 并结合数据资料讨论和分析了减少人口丢失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 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及抽样

  本研究运用文献调查法并结合个案分析,调查了武汉市发行量最大、 覆盖面最广、 受众最多的省级报纸《楚天都市报》上刊登的 2002~2004 年之间的 649 个对象为青少年的寻人启事。此次调查采用登记个案姓名的方式, 将重复刊登的案例从样本框中剔除以避免选样重复。考虑到刊登寻人启事的滞后性(即必须在人口丢失以后才刊登寻人启事), 在查阅 2002 年文献的过程中, 我们剔除了在 2002 年以前丢失的个案, 并利用 2005 年的报纸, 将 2004 年丢失的个案补充进去, 从而保证了在该报刊上登载的 2002~2004 年丢失青少年的完整性、 准确性和科学性。

  2. 变量设置及说明

  此次调查共设置了性别、 年龄、 年龄段、 年份、 丢失月份、季节、 户籍、 精神疾病、 生理疾病、 致谢方式等变量。其中年龄段的划分首先依据 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的三分法,将全国人口年龄分为三段: 1~14 岁, 15~64 岁, 65 岁以上;然后结合我国人口结构的特点, 依据国家统计局在做全国千分之一人口调查时设定的 15~35 岁为青年人口的标准, 我们特将本研究的样本年龄划分为两个组: 1~14 岁为少年儿童组, 15~35岁为青年组。在季节划分上, 2~4 月份为春季, 5~7 月份为夏季, 8~10 月份为秋季, 11~1 月份为冬季。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划分主要是以寻人启事中标明的城市人或农村人身份为主, 以寻人启事中的家庭住址为辅来判断, 其中城市人口包括了城中村以及城郊的人口, 也包括了工作单位在城市里的人口。离家出走则包括了离家出走、 离校出走和离单位出走三个部分。致谢方式则依据感情和经济色彩的浓厚程度由高到低分为重谢、 面谢、 感谢和没有表示。其它变量的设置,用于表达丢失人口的背景资料、 丢失的方式、 原因等。

  3. 核心概念界定

  青少年: 本研究中所指的青少年是指年龄在 35 周岁以下的人群, 其中 1~14 岁为少年儿童, 15~35 岁为青年。人口丢失: 是指由于个体、 家庭及社会原因, 个人脱离原来是生活环境且亲属不知其下落的现象。包括离家出走、 失踪、 绑架、 走失等。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1. 样本资料的性别特点

  就样本的性别而言, 在这 649 个案例中, 男女青少年分别为 364 人、 285 人,在总样本中的比例分别为 56.1%、 43.9%,性别比为 127.8: 100。这一比例明显高出 2000 年全国人口普查所公布的男女性别比(106.74: 100)约 21 个百分点。出现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 由于人们男尊女卑观念的存在, 丢失男性相对于丢失女性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刊载寻人启事; 第二, 在青少年群体中, 男性丢失的比例原本就比女性高。到底是哪种可能性更大, 在此项研究中无法说明, 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2. 样本的户籍分布

  从样本的户籍分布来看,城市的青少年和农村青少年分别占总样本数的 51.6%和 32.3%(有 16.1%的个案无法辨别所属区域), 而据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表明,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42.99%;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57.01%。由此可见, 虽然城镇人口的绝对数量要少于农村, 但是在丢失的青少年中, 城市的比例明显高于农村。我们认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方面是城市化的发展, 使城郊及许多农村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 从而增大了城市的区域比例。 (据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称, 2003 年全球生活在城市的人口占 48%,2007 年将超过 50%。到 2030 年世界城市人口将上升为 50亿,农村人口将下降为 32 亿。—— —《楚天都市报》2004 年 3月 26 日 18 版)另一方面也有传播媒介以及媒介接触机会差异方面的原因: 在农村, 报纸的普及程度较低, 在人口丢失后, 人们一般发动亲朋好友去寻找, 而较少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 而在城市, 人们接触和利用作为刊登寻人启事主要载体的报刊媒介的机会更大, 故而在对待“寻人”这一问题上, 很多人会想到登报寻找。再一个原因是城市系统比农村更为复杂, 造成人口丢失的几率也就更大。所以, 在我们的样本中, 城市个案明显比农村要多。

  (二)样本总体状况深度分析

  1. 不同年份的数量变化趋势

  在所调查的案例分布中,三年的样本数分别占总样本数的 25.3%、 33.7%和 41.0%。由此可见, 青少年寻人启事的数量呈微弱的逐年上升趋势。从年份与地域的交互分类表来看(表 1), 经过卡方检验, 青少年丢失的年份与其地域有一定关联,近三年来城市青少年的丢失一直高于农村青少年, 且均呈上升趋势。

表 1 人口丢失年份与地区的交互分类表

  2. 不同季节和月份的数量变化

  从青少年丢失的季节分布来看, 四个季节分别为 27.8%、28.3%、 22.7%和 21.2%, 以春季和夏季比例最多。具体到月份来看 (见图 1),人口的丢失主要集中在四个月份: 2 月(10.4%)、 5 月(10.4%)和 6 月(9.2%)。 由此可见, 在气温回升, 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旺盛时期的春季, 以及炎热干燥、 高考来临的夏季, 青少年人口丢失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两个季节 (尤其是 2 月和 5 月) 是青少年丢失的高危时段, 尤其应该引起注意。



  3. 样本的年龄结构

  从样本的年龄来看, 所寻找的青少年较多地集中在 14岁、 15 岁、 16 岁、 17 岁、 18 岁、 19 岁、 22 岁这几个年龄点。综合到年龄段而言(见表 2), 少年儿童占了 20.8%, 青年占了79.2%。也就是说登报寻找的青少年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而这部分人口正是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主要劳动力资源。如果这部分登记寻找人口处理不当, 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表 2. 不同年龄组的丢失人口分布

  4. 青少年丢失的方式

  在青少年的丢失方式中(见表 3), 以外出未归、 离家出走居多,各自占总样本的 36.7%和 29.9%,失踪人数样本最少, 只占总样本的 5.5%。 走失和失踪的结构性原因较弱, 在此不予讨论; 外出未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表述上也比较模糊; 而最能反映问题的是离家出走。在这里, 离家出走多表现为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与他人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离家、 离校出走, 以及青年由于家庭矛盾离家出走。这些均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结构和社会压力下, 青少年利用出走这一举措来缓解压力, 从而以这种非正常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冲突。而实际上, 出走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冲突。社会学家科塞在其冲突理论中提出了“社会减压阀”机制, 认为社会冲突是可以集聚的, 必须通过“减压阀”的机制来予以缓解, 否则将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因此我们认为, 为弱势群体创造更多的“减压阀”, 例如为中小学生开设心理辅导热线、 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 为离家出走的人群设立救助热线和暂时居住地等, 均能有效缓解聚积在以上弱势群体身上的社会矛盾。

 3 青少年丢失的方式

  5. 人口丢失的原因

  从青少年的丢失原因(仅仅是部分原因, 因为大多数寻人启事中没有注明丢失的原因)来看, 生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样本分别占总体的 7.2%和 6.6%(包括痴呆、 弱智和精神分裂症),也就是说在总样本中有近 13.8%的丢失人口患有各种疾病。 具体来看, 患精神分裂的 17 个丢失人口中, 85%的是15-35 岁的青年人; 弱智的 24 个丢失人口中有近六成的是少年儿童; 在闹矛盾而丢失的人口中, 青年人超过八成; 患有生理疾病的 47 个个案中, 青年约占 78%。可见, 青少年的丢失,多数是由于生理或精神上的疾病以及家庭矛盾等因素所导致。所以, 对于弱智儿童、 青年精神病患者, 家庭和社会均需要付出很大的关注, 如果家庭在这一系统中缺席的话, 社会就应该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表 4 人口丢失的原因

  6. 致谢的方式

  寻人启事的致谢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一方面它可以反映出寻人启事刊登者的情感色彩及对丢失者的重视程度,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寻人启事刊登者与丢失者的关系亲疏程度; 另一方面也间接地反映出当事人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从致谢方式的比例来看(表 5), 表明重谢者占总样本数的 50.2%, 面谢的占 29.7%, 而感谢者只占总样本的 2.5%。这也间接地说明了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市场经济意识。就不同地域而言, 统计表明, 城市和农村的登报者在表达方式上没有显著差异, 也就是说, 在对于寻找青少年的态度上,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市场经济意识没有很大区别。这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意识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

表 5 寻人启事的致谢方式

  四、 讨论及建议

  (一)高度重视中学生弱势群体

  1. 中学生离校出走(特别是结队出走)现象严重, 应引起家长、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应该说中学生离校出走有其学习压力过大的原因, 但也不应忽视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1)家庭因素

  案例 1: 河北兴隆县某中学初中五女生结队离家出走, 欲上五台山出家为尼, 他们中间最大的 15 岁, 最小的 14 岁, 一方面是学习压力大, 另一方面这五位少女中因有三位父母离异, 缺少家庭温暖。

  案例 2: 元元(化名), 16 岁, 因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 自己觉得压力太大, 怀揣 1 万元现金和 4 万元存折离家出走。

  (2)心理因素

  案例 3: 14 岁易某, 黄石某中学学生, 参加期中考试, 因被监考老师怀疑其在考试中作弊, 一气之下离校出走。

  (3)人际关系失调

  案例 4: 17 岁高二学生陆某, 因为与同学闹矛盾, 打伤该同学后离校出走。

  (4)网络毒害

  案例 5: 18 岁花季少女不满家长限制其上网, 负气离家出走去见网友。

  案例 6: 汉口某高中高三学生, 迷恋上网络游戏, 整天沉迷于网吧之中, 成绩一落千丈, 为劝儿子, 慈母竟在网吧长跪一小时。

  在从“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过渡的漫长过程之中,成绩和升学率一直是家长和学校最关注的重点, 过高的期望压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往往造成严重的心理扭曲, 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离校出走是这其中的一个极端。另外, 网络游戏是一个很神秘的领域, 很多辨别力和控制力均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希望通过它来宣泄压力,而一旦陷入其中便很难自拔。在这些方面, 应该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 开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性课程, 且作为毕业考试的科目; 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可以把宣传窗、 黑板报等作为宣传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阵地,还可以举行专题讲座, 请有关专家针对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就某一专题进行较深入的论述, 以作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

  2. 中学生安全意识亟需加强, 家庭和学校责任重大

  案例 7: 小双, 随州曾都区何店镇某高中学生, 上学途中被一摩的司机拐卖到宜昌市。

  中学生作为一个生理、 心理、 年龄都处于一个极度弱势的群体, 他们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家庭、 学校再不重视他们的安全教育问题, 而只顾抓升学率, 那么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无疑将成为 21 世纪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一个大问题。

  (二)精神障碍弱势群体不容忽视

  据有关调查显示: 精神病发病率在我国呈加速上升趋势。目前武汉市重症精神病人已经超过 9 万 (资料来源: 《楚天都市报》, 2003 年 12 月 2 日),如果加上轻微精神病患者和有精神异常者, 规模将相当庞大。我们的这次调查中显示: 有6.6%的丢失青少年是精神障碍患者。这部分人口或者完全丧失行为能力根本无法识别自我,处于一种完全弱势地位; 或者神志不清不能有效按自己的意志采取行动。这部分人口一旦流落到社会上, 将处于一种极度悲惨又极度危险的境地。

  (三)建议

  1. 尽快在各级学校(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 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辅导,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2. 强化青年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 尤其是社会风险意识较差的中小学生。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 在这方面学校和家长要各尽职责, 既要起到辅导作用, 也要起到监督作用。

  3. 设立弱势群体求助热线和临时居住地, 为遭受虐待的妇女、 儿童、 老人提供心理辅导和法律支持, 减少家庭纠纷的发生率; 为离家出走的人提供临时居住的场所, 甚至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这样的机构在北京等地已经出现, 值得推广。

  参考资料:

  1.《楚天都市报》, .2002~2005.

  2. 蔡禾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述》.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3.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http://www .stats.gov .cn/index.htm

  5. 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社会学》, 2002.第 6期.

  6. 冯文广等.全国百所重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统计与决策》, 2005.第 8 期.

  7. 寻人启事网 http://www .xrqs.com/index .asp.

  作者单位:
  陈世海, 宜宾学院法管系; 滕世果,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点击下面的按钮,分享本页信息。

更多

上两条同类信息:
  • 张涛谈公益扑克收藏
  • 迪泰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关注失散儿童公益活动”

  •  
    紧急寻人

    免费寻家

    网友评论

    公益活动
     

     

    版权所有 © 2001-2015 沈浩寻人网站——安徽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金牌帮帮团成员、浙江寻人联盟成员网站
    服务热线:13955003997 通信地址:安徽省滁州市丰乐路农科巷5号 邮政编码:239000 客服QQ:87002220
    本站法律顾问:安徽奇胜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安徽省优秀律师 胡野

    皖ICP备0500138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10202000142号


    扫描二维码加本站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