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寻人第一人”15年前因3名宜昌女孩出走建全国首个寻人网站
寻完小伙寻老人 前度沈浩又来宜
沈浩手中的三张照片,右一为黄方佑老人。本报记者朱敏 摄
5年前为寻找浙江失踪小伙来到本报的沈浩。(资料图片)
三峡晚报讯(记者杨彩虹)5年前,为寻找一位失踪的浙江少年线索,沈浩来到宜昌,这是他寻人走过的第101个城市。当时本报记者全程协助并报道其故事,也因此结下深厚缘分。
昨日,为寻找一位离家出走的老人,被外界称为“中国寻人第一人”的沈浩又专程从安徽滁州老家赶到宜昌……
四川出走老人曾在宜昌用过身份证
昨日上午10时许,身着蓝色衬衣、灰色裤子的沈浩,脚步匆匆地走进本报大楼。“又要麻烦你们帮忙寻人了。”一走进办公室,沈浩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
简单寒暄后,沈浩从随身背包拿出了一摞资料。寻找的老人名叫黄方佑,72岁,四川雅安人,于2015年9月20日从家中离家出走,电话也打不通。
9月26日,其家人在户口本里发现了老人出走前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伴,对不起,我不愿老了受疾病折磨给你们增加负担,我带了点钱,用完了就奔黄泉。”
黄方佑远在加拿大的女儿赶回国,报警、在大街上贴寻人启事,找了几天却毫无头绪。
9月29日,老人的家属随后找到沈浩求助,全权委托沈浩帮忙寻找老人。
沈浩通过家属得知,警方调查显示黄方佑老人于9月23日使用了身份证入住宜昌港窑路某宾馆,随后再无相关用过身份证的信息。而在9月26日下午2时许,家人终于拨通了老人的手机,但接电话的是一位陌生的宜昌男子,对方称在江边浅水捡到泡坏的手机,刚把芯片换过来。“有两种可能,最坏的是已经轻生。”接到老人家属反馈信息,沈浩立即坐火车赶了过来。昨日,沈浩赶到长航宜昌公安分局,查询完是否有黄方佑老人的消息后,随即赶到本报,委托本报记者帮忙打听线索。
为3名宜昌女孩办全国首个寻人网
“宜昌市民热情友好,我非常喜欢这座城市。”再次来到宜昌,体验了一把BRT的沈浩直言变化大。5年前,为了寻找一位失踪的浙江小伙的线索,沈浩专门去秭归调查,但因为相关当事人联系不上,最终遗憾而归。
除此之外,沈浩和宜昌还有更深的不解之缘。“为了宜昌的3个女孩,我创办了一个寻人网站,也是国内首个专门寻人网站。”沈浩向记者感叹道。
2000年12月底,3名宜昌女孩离家出走,相约去江苏会网友,随即与家中“失联”。家长找到江苏媒体求助,《扬子晚报》刊发了《千里会网友,宜昌三少女你们在哪里?》一文。沈浩无意之中看到这篇报道后,突然间就萌发了开一家寻人网站的冲动。几个月的筹备之后,沈浩的“寻人启事网”正式开通,后来改为“沈浩寻人网”(http://www.xrqs.com/),被媒体誉为中国第一寻人网站,“想得很简单,人是因为‘网’丢的,也能从网上找回来。”
15年来,网站注册志愿者逾万人,已帮助1400多名失踪人员、出走人员与家人团聚。
而就是这个被无数寻人者当作“最后的一丝希望”的网站,却只有沈浩和一名助手管理,另外一个志愿者半兼职负责网站技术维护,“就是个2个半人的团队。”
玩转全媒体助更多人团聚
在采访中,沈浩如同4年前递来2副“公益寻亲扑克”一样,这次又给记者递来一副寻亲扑克牌。见记者仍保存着5年前的扑克,沈浩表示这一副扑克是今年9月份的最新版本,新搜集的资料,“发扑克已成习惯了,走哪带哪儿,走到哪儿发到哪。”
2006年,沈浩将失踪儿童印成扑克牌,在全国多个省份发放,让更多人参与寻找,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央视、《人民日报》、《南国早报》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在外界“娱乐化”的质疑声中,沈浩坚持了下来,截至目前共印刷了56个版本的寻人扑克牌,总计200多万副,已有60多人因此找到家人。2007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作家凡一平以沈浩的“寻人扑克”为素材,专门创作了一篇短片小说《扑克》,发表后引发众多关注。
打开沈浩的微信朋友圈,头像便是一个大大的“寻”字。他的朋友圈中,除了“寻人”、“团聚”,几乎没有别的主题。从网站、扑克到微博、微信,沈浩总是紧跟潮流,逐渐建立了全媒体寻人平台。今年元旦开始,沈浩每天在微信上发布一条“寻子扑克”的信息,“发了比不发强,万一网友恰巧认识失踪者了呢,至少还有点希望”。
而这并不是沈浩给自己的自我安慰,就在9月30日,沈浩收到一位浙江寻人者发来的消息,其失踪12年的弟弟找到了,主要是通过微信朋友圈的转发而找到线索。目前,沈浩已经开始筹建专门用于寻人的微信公众平台,“将全媒体寻人做得更彻底!”
因情绪压抑曾差点崩溃
与5年前相比,今年47岁的沈浩老了不少,头上的白发明显多了。不过来到宜昌他显得很高兴,他决定在9日晚上好好看下宜昌美丽的夜景,舒缓一下心情,然后轻装上阵继续寻人。
从2000年开始接触寻人,15年,走过24个省、150个城市,逾1400人因他而回家。而这串数字的实现,让沈从青年到壮年,时光蹉跎,其中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2005年,我情绪特别压抑,差点崩溃了”,沈浩说,当时被媒体报道后,最多一天能接80多个电话,有骗子、有寻人的、有倾诉的,“最难受是听那些悲惨故事,太多负能量积累,心里特难受,感觉快得抑郁症了。”
最难的时候,家人和网友鼓励让他坚持下来。在他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条寻亲者发来的短信:“每一个丢失小孩的家庭,那种伤痛与苦楚,那些希望与期待,都煎熬着我们,是我们每个家庭心中永远的痛,多亏你们,让好多家庭重燃爱之火,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对于那些寻找亲人的家属,沈浩以前称呼他们为“求助者”,如今统一称呼为“寻人者”,他不认为是别人来求自己,双方都是平等的。如今,沈浩的寻人事业越来越理性,也越来越专业,“我会尽量避免跟寻人者太多接触,不让寻人者的情绪来影响我,保持距离才更客观,用更专业的方式去寻人。”
如今,沈浩已有一套专业的寻人流程,接到信息,核实后在网站、微博、微信同步发布,并根据寻人者意愿,可印刷寻人扑克牌,一旦发现相关线索,由附近志愿者前去核实。
对于自己寻人的15年经历,沈浩感慨地说了5年前说过的那四个字:亲情无限!
对话沈浩: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记者:为何你的公益寻人之路能够坚持这么多年?
沈浩:媒体、网友、寻人者对我的肯定和鼓励,被需要的感觉是幸福的。
记者:寻子扑克牌是否让亲人更痛苦?
沈浩:在娱乐中行善,让更多的人参与寻找。
记者:为什么想到用“扑克牌”这种看起来比较娱乐的方式寻找失踪者?
沈浩:老实讲,“扑克”灵感来自伊战。我觉得如果把失踪孩子的信息印制成扑克牌,让更多的人参与寻找,影响力会更大。
记者:顶着“中国寻人第一人”、“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有压力吗?有没有给生活带来困扰?
沈浩:“不作恶,平常心”,自己内心坦荡就不怕。这些年,我一直坚持,除了接受企业、热心人士的“寻人扑克”的实物赞助,从不接受现金。
当然,为了保证公益寻人服务继续下去,会向委托者收取一定费用,如果家庭情况比较困难会减免。
记者:这些年有什么变化吗?
沈浩:最大的是心态变化,最初满腔热情、热血,容易被寻人者情绪影响,会干扰你的判断,现在更理性,更专业,抱着“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尽最大力而为”的态度。
记者:未来有什么打算?
沈浩:打算做个寻人的微信公众平台,有更多渠道传播寻人信息,帮助更多人早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