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多了,我想叶落总要归根”
人生走到84岁,她有个夙愿想要实现
住在安徽芜湖的周老太太想找杭州的父母家亲戚
周老太太和她儿子。当年的奶妈说,老太太长得跟她亲爹挺像。
本报记者 陈雷
寻人志愿者沈浩(@志愿者沈浩)在走南闯北的路上发来一条线索,有一位住在安徽芜湖的老太太,今年84岁了,父母是杭州人,想寻找杭州的亲戚。
他说,这位老太太的父母当年都是地下党,1932年从杭州转移到南京,1937年从南京北上,把她姐妹俩交给了奶妈带到乡下,就此失去联系。解放后至今,这么多年她们全家想尽办法打听父母和亲戚的音讯,一直没有结果。去年,她81岁的妹妹去世了,84岁的老太太生怕自己时间也不多了,还想最后再请家乡的媒体帮忙找一找,就算找不到爹娘的下落,能找到亲戚宗族也好的。
老太太的儿子说
母亲多年来的愿望就是找到父母
“我叫周伦英,随奶妈姓,乳名小罗子,今年已经84岁了。我妹妹叫周志兰,乳名小冬瓜。恳求你们行行好,务求在百忙中抽点时间帮忙找到我们的父母亲,或是我伯伯的后人,即使他们已故,就是到墓上烧柱香、磕个头,或是能见到伯伯的后人,我死也瞑目了……”收到这封信,记者心里真是沉甸甸的。
我按照信上留的周老太太的儿子的电话,联系上了这位房先生。他也已经是当祖父的人了,还是一位医生。房先生告诉我说,母亲多年来的愿望就是找到亲生父母,也就是房先生的外公外婆。每次想念父母时,她都会难过好几天,以泪洗面。
周老太太目前思维还是很清晰的,“我父亲母亲原在杭州、南京做地下工作,1937年因日本鬼子要进攻南京,父母亲奉命转移北上,遂把我和妹妹托付给奶妈周尚寿。奶妈是安徽和县兴隆集三周村人,把我们带回老家抚养。当时我6岁,妹4岁,从此再也没见过父母的面。奶妈说我长得像我的父亲。我们姐妹一直视奶妈为母。我结婚以后,也让奶妈和我生活在一起。我和妹妹一直想念着生父生母,常常在梦中见到他们,眼泪几乎都哭干了。解放后,我们虽多方寻找,也给相关部门写了求助信,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结果。随着我们年纪越来越大,更是思亲有加。”
周老太太回忆
父亲家里是做木材生意的
房先生告诉我,由于母亲的奶妈不识字,没有文化,相关信息都是靠口述的:
房先生的外公叫吴定江(音同),1937年时应该是32岁,家里有弟兄五人,他排行老五。老家在杭州,开木行的,行号不记得了。
房先生的外婆叫徐晓云(音同),1937年时应该是28岁,老家在浙江。
他们俩在1932年由杭州迁到南京城里,在平江府15号住了1个多月。房先生的妈妈,今年84岁的周老太太就是在平江府15号出生的。出生后,才雇了周妈带她,后来又带妹妹长大。
周老太太能清晰地说出在南京住过的地方:在下关祥泰里弄堂8号,父母曾经开香烟店和监管清洁所工作作为地下工作的掩护,后来又在南京城南的一个庙附近,叫做石观音的地方,租住在姓严的一户人家家里,接着,搬到了平江府1号姓薛的家里,然后搬到顺泰木行的楼上。这个顺泰木行,就在当时的南京中央商场南面,相距约半里路。她的妹妹就是在顺泰木行楼上的这个家里出生的。最后诀别的时候,他们全家住在一个叫万全旅馆的地方,位置是在原上海银行对面,平江府这条路的后面。
“父母亲就是在那里将我和妹妹托付给周妈的。”周老太太回忆起来,由于父亲家里是做木材生意的,后来的住处也跟木行有关,很可能通过杭州的木材行业的老人们能打听到什么。
如果你有任何线索
请联系我们
周老太太和房先生都对钱江晚报编辑部和广大读者能读一下他们的故事表示感谢。
其实周老太太也知道,自己都84岁了,父母应该有100多岁了。就算是找到父母的音讯,活着见上一面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她和妹妹想了这么多年,就是希望能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能找到自己的根,自己的宗族。哪怕是见到杭州的任何一个亲戚,都会让她感到莫大的安慰。
如果您对1932年前后住在杭州、从事木材生意的姓吴、或者姓胡、乃至姓乌、巫、邬等人家有所知情,可要好好读一下这篇报道,说不定能帮周老太太圆了多年夙愿。如果您姓Wu或者Hu,家里从祖辈开始住在杭州,有很多亲戚,也可以回家跟老人聊聊,看看有没有这么一位失散的亲人,一个宗族的旁支。不管怎么样,都欢迎联系本报热线96068转1。我们一起期待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