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与杭州电视台、新浪浙江联合组建“多媒体公益寻人联盟”——
让失散的亲朋再次重逢
让失落的情感找到归属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 @ZJ寻人联盟、@钱报公益,我们一起做公益寻人的热心人。
记者:陈蕾 摄影:李震宇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寻找。
有的寻找带来奋斗的动力,有的寻找带来欢乐的回忆,可是有一些寻找,长达数十年,甚至使寻找二字本身成为他们人生的目标和生活中心。
他们的故事,浸满泪水和期盼,不仅让人感同身受,也愿意尽力帮上一把。
他们是与亲朋失散的寻人者。
昨天,钱江晚报、新浪浙江与杭州电视台携手,联合组建多媒体公益寻人联盟,将分别通过报纸、网络和电视三种不同的传播渠道开展公益寻亲寻人行动,希望能帮助更多人找到失散的亲友。
启动仪式上
很多寻亲者特意从外省赶来
昨天上午,解百新世纪广场,公益“寻人联盟”成立启动仪式。不少寻亲者特意从外省赶到活动现场,直接上台表达寻亲的诉求。
最远的是来自山西侯马的秦元英、宗引胎等老杭州人。
50多年前,60个杭州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被送到福利院并辗转送到山西侯马,从此和亲生父母失去联系。漫漫寻亲路,自成人之后就一直未曾中断,即使今天她们也已经成为花甲老人,仍未放弃寻找亲人的愿望。她们成为公益寻人联盟成立后受理的第一个委托。
现场年龄最大的寻人者,是80多岁的原杭州大学经济系退休老教授。她一直挂念着1949年高中毕业时的好友夏怡琯。当时,她大病一场,暂时离开了学校,没想到从此就与这位好友失去了联系。挂念了60多年,她还是想再见一见当年的“闺蜜”。
在昨天的现场委托中,有人寻找在地铁擦身而过、笑容特别甜美的女孩;有人寻找当年的幼儿园老师的女孩,还有人寻找当年的战友……
寻人联盟
期待更多热心人加入
第一个在现场参与寻人联盟的民间志愿者沈浩,带来了1000副他设计的“寻人扑克”并请志愿者们现场分发。7年来,寻人扑克已经散发出超百万副,成为人们愿意接纳和使用的有效寻人信息传播载体。
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总监朱永祥告诉记者,寻人,很多时候不是一个人能干得了的事儿,滴水成河,聚沙成塔,创建“寻人联盟”,是希望借助这个平台,有更多的志愿者、热心人士参与到这个公益事业中来。
昨天,活动现场也已经有三支志愿者队伍主动加盟寻人联盟。他们是中国电信杭州分公司114号码百事通、关爱抗战老兵网和草根之家的志愿者们。他们将在第一时间帮助转发、扩散寻人线索,也帮助收集寻人信息,让失落的情感找到归属。
有一个数学猜想叫六度分割,如今时髦的年轻人几乎都听过,也有人称它“小世界理论”。1967年,美国人米尔格兰姆的一个数学实验,证明了地球上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只需不超过6个陌生人,就能够产生彼此结识的可能。
换言之,失散的亲朋之间,只要找到这关键的6个人,或许就能再度联系上。
而你和我,或许就是那6个人之一,你愿不愿意成为他们之间的那六分之一呢?
请加入新浪微博@ZJ寻人联盟、@钱报公益,我们一起做公益寻人的热心人。
公益寻人联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找到失散的亲友。这个平台,期待你的加入,请关注新浪微博@ZJ寻人联盟、@钱报公益。
一位志愿者的故事
13年,他为1100多位陌生人找到家
2001年出发时,沈浩从未想过,他会把帮人寻亲作为生命中的一段主题。
作为中国最早的网民之一,帮人寻亲开始只是沈浩业余时间从事的公益行为。到今天,他的两只手机、每天上百个电话基本上都是求助寻亲的,许多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在电话那头向他倾吐心声。想找失散已久的骨肉手足,想联系多年前的同学,想揪出不告而别的生意伙伴……有时候他们执着地想把一个人从某个旮旯里找出来,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深夜里的倾听者。
2001年,沈浩建立“寻人启事网”网站,13年来发布经过核实的寻人启事20000多条,成功案例1100多例。
2006年起,他开始设计、制作和推广寻人扑克,目前已走过24省125城,行程近40万公里,发出寻人扑克38个版本128万副。
“一开始是父母寻子的扑克系列,后来又有孩子寻家的扑克系列,现在还发展出了寻成年、老年失踪者的寻人扑克。”作为一个曾经的IT技术员,沈浩有许多国内首创的寻人手段,先后制作过寻人名片、寻人纸巾、寻人挂历、寻人扇、寻人DV、寻人二维码。
沈浩始终希望同行者能越来越多,帮助人找回亲情和爱情、友情的机会能越来越多。
比如最近被他送回老家的陕西男孩陈波。他是其中一副“纪念版寻人扑克中”的黑桃K。1990年11月22日,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北流村的小男孩陈波在上学途中失踪。陈波的父母穷尽各种方法寻找,始终没有结果。2005年9月,沈浩收到一封来自山东菏泽的信,写信的人是一个高中男生,他说自己从小被拐卖,想寻找亲生父母——他就是陈波。沈浩奔走八年时间,最终让这一家人重聚。
13年寻到了1100多个人,沈浩的一部分代价就是华发丛生。而让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他找到人之后,立即删除委托人和被寻找人的一切资料,删除手机记录,从此再不联系。
正是这份保持冷静、旁观态度的疏离感,让沈浩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寻人者。
“初跑时,这条马拉松跑道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孤独的参与者,随着时间推移,参与者越来越多,每次出门寻亲,各地志愿者都会提供帮助,政府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也提供很多便利。正是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忙,才使我有力量继续跑下去。” “感谢寻人联盟,我不再孤单。”
一位寻亲者的牵挂
杭州“孤儿”,我只想给亲生母亲尽一次孝
50多年前的那场饥荒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秦元英的父母为了孩子能活下去,忍痛把孩子送进福利院“讨一口饭吃”。1961年春,包括秦元英在内的60名杭州籍孩子被福利院送往山西侯马火车站,分散到不同的农户家收养。
50多年后,这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们自称“杭州孤儿”,杭州在他们心中依然是那个魂牵梦萦的家。昨天,新成立的寻人联盟将他们请到了杭州,动员更强大、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寻找亲人。
“我小时候总说长大要找亲爸妈,养父母很生气。”秦元英告诉记者,13岁时,养父去世;40岁时,养母撒手人寰。她终于能寻找亲生母亲,但是一直担心时间不多了,“我只想给亲生母亲尽一次孝。
秦元英说:“养父母告诉过我,我是杭州人,姓周,生于1960年正月21日,1961年2月被杭州公安局从上海福利院送到侯马。”她后来了解到,与她同时被送到山西侯马的杭州孩子不止她一个,目前她联系上的就有七八个,其中一个在40年前回到了亲生父母身边。
秦元英先后有过三个孩子。1992年,10岁的大女儿在心脏病手术后突然死亡;1994年,8岁的小女儿在去爷爷家的途中失踪,至今没有找到。她和丈夫面对打击,曾经打算把儿子送人,夫妻俩一起服农药自杀。“我当时想一了百了,不用再忍受这种失去亲人的痛苦了。”当然,想到自己的儿子,他们还是活了下来。“丈夫在家里挣钱,这些年我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小女儿。”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秦元英,一边寻亲一边摸索着学会了使用博客、微博,还学会了简单的电脑制图。她寻找自己的亲人,也帮助其他家长寻找孩子。
秦元英的故事,或许和另外59人大同小异,在同样的时代背景和命运下,这60名杭州孤儿用亲情的失散换来了生存。伴随50多年的铭心思念,不只是缠绕着她们,想来也同样缠绕着她们在杭州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