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刘万恒 实习生 赵越摄影 本报记者 欧阳洋 实习生 王月
他没有丢失孩子的经历,却对那些孩子失踪的家庭痛楚感同身受;他外出时总是携带着扑克牌,不是为了娱乐却是为了寻人;他的扑克牌上没有大小王和红桃黑桃,印制的是一张张稚嫩无辜的面孔是失踪孩子的各种信息。他就是沈浩,2001年起,他建立了“寻人启事网站”,2006年他又被称为“中国扑克寻子第一人”,他说自己的最大心愿就是帮助那些孩子失踪的家庭早日团聚。
昨日,“扑克寻子第一人”沈浩来到大连,他将在森林动物园、星海广场等地发放10万副寻子扑克,希望把那些失踪孩子的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人手中。本报记者对沈浩进行了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为什么会走上“助人寻子”这条道路?
沈浩(以下简称沈):2001年,我从新闻中看到湖北宜昌有3个女孩为了见网友离家出走,从此再无消息。当时我从事网络服务工作,就产生了建立一个网站,来帮助焦急的家长们寻找孩子。我的第一个网站叫做“寻人启事网站”,随着求助的人越来越多,网站收集到的失踪孩子的信息越来越多。2006年,我看到警方在扑克牌上印刷了通缉逃犯的信息,受到这个启发,我创制了“寻子扑克”把扑克牌作为了寻找失踪孩子的载体。
记:迄今为止你发放了多少“寻子扑克”了,去过多少城市?效果好吗?
沈: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印制了25个版本,86万副“寻子扑克”。大连是我发放“寻子扑克”的第110个城市,我准备在这里发放10万副“寻子扑克”!我每次出去,都会随身携带一些扑克。每张扑克上都印着一个失踪者的照片与资料,上面还有我的手机号码。这些扑克都免费散发给公众。到现在有300多个家庭加入寻子扑克计划。据统计,“寻子扑克”已经帮助36个家庭重新团圆了!
记:从今年春节开始,“微博打拐”引起了不少关注。你觉得在网络时代,“寻子扑克”的作用还有那么大吗? 沈:无论是扑克寻子还是微博寻子,从某种角度说,都是通过人际传播,受众在各自圈中相传,达到传播效果。我觉得“寻子扑克”是这类寻找失踪儿童手段中的“先驱”。在“寻子扑克”面世前,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失踪儿童、乞讨儿童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寻子扑克”的面世,有越来越多的善良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并付诸努力。 我要强调的是,我不是一个打拐者。自2006年起,我调查发现,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有交叉但为数很少。乞讨儿童背后都有操纵者,而这些操纵者往往与乞讨儿童有血缘或亲缘上的关系,有的甚至就是乞讨儿童的亲生父母。虽然“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群体,但我们能够关注这些群体,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些孩子回归正常生活,那就是有意义的事。
记:在微博打拐兴起之初,关注的人和媒体很多,现在关注之声渐渐淡去,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沈:打拐也好寻子也罢,这种活动不能成为“一阵风”,必须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2004年,我接受央视《小崔说事》采访时说过,网络是一个平台,更多的工作需要做在网络之外。我想,除了热情,可能还需要更多专业精神与专业经验,用理智与冷静面对更多的不可预知。 记:大连有向您求助的父母吗?您的“寻子扑克”上有大连的孩子吗? 沈:我很少听说这里有孩子被拐骗或者失踪的消息。现在我这个版本的“寻子扑克”上只有两个东北孩子!这次我之所以来大连发放“寻子扑克”,主要因为大连是个旅游城市,影响力很大,外来游客多!我希望通过发放“寻子扑克”,能把这些失踪孩子的信息传播到大连以及大连以外的地方!
新闻链接 沈浩,44岁,安徽人。“扑克寻子”的发起者,被誉为“中国寻人第一人”。他在2001年创建寻人启事网站(现名沈浩寻人网);2006年起,他又发起“寻子扑克”、“DV寻人”。至今,其已帮助海内外家庭成功找到880多个失踪或失散的家人。这其中,为全国各地的寻子家长找到孩子约260人。沈浩本人并没有丢过孩子,2003年起,他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合肥十大新闻人物”、“安徽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等称号。包括央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在内400多家国内外媒体曾报道其事迹,被传媒誉为“中国寻人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