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干
兔年新春一过,第一起值得关注的公共事件就应该算是微博“打拐”了。网友们零碎的、非专业的行动,与公安、媒体、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等社会力量结合在一起,迅速形成了舆论关注焦点。在短短的半月间,微博上已经吸引了13万粉丝关注,收到各地网友发来的乞儿照片1000多张,其中有6名孩子被家长认出。而公安部打拐办主任也通过微博积极予以回应:将核查每一条拐卖线索。当然,这场在微博世界里掀起的如火如荼的全民打拐行动在给我们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使我们产生了一丝担忧:这场打拐风暴能否持续下去?
纵观新中国的打拐历史,之所以会出现屡打不止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源”不堵“流”难断。拐卖犯罪沉渣再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前的拐卖儿童犯罪并不十分复杂,拐卖手段以骗为主,儿童被收养情况居多,跨地域流动犯较少。但近年拐卖儿童犯罪出现新特点新动向,形成了“盗、抢、售”一条龙产业链,流动人口集中地成重灾区,有的地方犯罪分子甚至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其实,在我看来,拐卖儿童这种勾当之所以屡禁不止,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对人贩子的打击不力,而在于对“买主”的打击不力。
毋庸置疑,有需求就会有人铤而走险,买家的需求愈高,市场也就会愈疯狂。拐卖犯罪成因复杂,既有社会传统观念、也有现实经济利益。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买男孩传宗接代、延续香火甚至已成了“消费时尚”,这也就为人贩子拐卖儿童提供了巨大市场。另外,犯罪分子不惜残害被拐儿童肢体,逼其沿街乞讨求得同情获取暴利也不在少数。拐儿致富的收益究竟有多大?恐怕一时很难算清,但其源头是最重要的环节,拐卖儿童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互动相生,有买家就一定会有卖家,而且买家价越高,市场就越疯狂。只有同时让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沙漠化,才能营建最大限度保护儿童的社会绿洲。
事实上,我国在打拐方面是痛下决心的,但从打拐到反拐,还有很多未知数。2008年1月,国务院的《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正式实施。这份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反拐工作指导文件,确定了5年中国反拐核心内容,涵盖预防、打击、受害人救助、遣返及国际合作等反拐工作的各个领域,并首次提出“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国家反拐计划从打拐到反拐的转变,有利于实现打拐工作由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向全社会参与预防、打击、救助综合治理模式转变。然而,被拐儿童回归社会后,如何康复、避免“二次伤害”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尚无更好的经验和办法。
对于这次微博打拐行动,很多人可能看的更深、也更远。这次解救行动的目的是要杜绝一切儿童乞讨,让所有乞讨儿童回到学校,这是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常识。因此,在解救乞讨儿童背后,其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儿童权益的维护和救济。让我们感到担心的一个问题是:随时随地将乞讨儿童的照片拍摄并发到网络上去,在帮助一些儿童的同时是否会侵犯到另一些儿童的权益?再说乞讨者也有尊严,随便拍谁都未必高兴,更何况是低收入的敏感人群。
更为紧要的是,打拐风暴的后果可能也是难以预料的。“行为参与者不够专业”是微博打拐行动的一个大问题。而更多人担忧的问题是:拐骗犯罪团伙会不会也上微博?随着全民打拐的深入,谁也不能保证乞讨犯罪团伙不会上网收集信息。而这样做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方面,拐骗犯罪团伙在网上看到相关的信息后,有可能立刻藏匿或转移乞讨儿童;另一方面,还有可能为了避免被拐儿童被认出,对其进行二次伤害,使其变得面目全非,甚至灭口。
无可否认,微博打拐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以往也有一些专业打拐网站,但关注的人较少,信息更新也不及时。而微博传递信息的时效性强,关注的人群更多,消息发出后马上就可以赶过去解救。然而,微博的力量毕竟“微薄”,我们的反拐行动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谁来负责?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每每到了这时刻,我们的警察呢?”当这种现象成为常态时,每个人都要警惕我们正在“被”要求负责——回归社会分工的正常思维吧!别动不动就让普通民众来承担本应公共安全系统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或许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深层问题。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
******本文来源求是理论网,原文网址:http://www.qstheory.cn/lg/bf/201102/t20110212_678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