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8日,沈浩第四次来昆明搜集丢失孩子的名单,制作寻人扑克牌 资料图片
记者李鸿睿
“扑克寻子”发起人沈浩——
“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
有交叉但数量少
把失踪孩子的信息印在扑克上,为家长们找回孩子。用这种方式寻子曾获得过的关注不亚于今天的微博寻子。“扑克寻子”发起人沈浩昨天通过电子邮件接受本报专访,谈了十年来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在举国关注微博寻子的当下,他的经验弥足珍贵。
沈浩是安徽滁州人,2001年创建寻人启事网站(现名沈浩寻人网)。至2011年,为海内外800多个家庭成功寻人提供了帮助。自2006年起,沈浩发起“寻子扑克” 、拍 “DV寻人”,多渠道广泛传播失踪人口信息,为包括云南在内的24个省份的寻子家长找到孩子。
都市时报:你的个人博客上,也转载了广东电视媒体对微博打拐的报道。你对这次轰轰烈烈的微博打拐行动有何评价?
沈浩:首先明确一下,这次活动的名称是“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
我认为微博解救乞讨儿童这项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群体,但我们能够关注到这些群体,并且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这些孩子回归正常生活,那就是有意义的事情。
都市时报:微博打拐与你多年前发起的“扑克寻子”相比,各有何差异和利弊?
沈浩:寻人界有一句名言:找到人的方法就是好的方法。在人未找到之前,任何一种合法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使用。
“扑克寻子”历经5年,仍在继续。我们已为加入本计划的家庭印发了23个版本、正版总印量达到76万副的扑克。通过我们的努力,散发到全国24个省份100多个城市。目前已有35个家庭因“寻子扑克”结束寻亲之旅。我们还会继续寻求更多的帮助,印发更多的扑克,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在“寻子扑克”面世之前,可能很少有人关注到失踪儿童、乞讨儿童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随着“寻子扑克”的面世,有越来越多善良的人开始关注这些孩子并付诸努力,使他们回归家庭,回归正常的生活。这就很OK。
“寻子扑克”面世后,中国网民用键盘与鼠标关注了一个又一个失踪儿童的家庭,为这些家庭送去了团圆的希望,使这些家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说明中国网民的悲悯、善良与担当,他们正在通过网络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都市时报:从各界对微博打拐的反映来看,这次行动收到的反馈确实不小。你会不会也把寻子家长们的寻子照片发送给他们,联合他们找回孩子?
答:自2006年起,我行走全国24个省份104个城市。30万公里的旅途中,我看到很多在街头乞讨的儿童。通过对这些孩子的观察、调查,我发现,乞讨儿童与失踪儿童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两个群体之间有交叉但为数很少。乞讨儿童背后都有黑手,而这些黑手往往与乞讨儿童有血缘或亲缘上的关系,有的甚至就是乞讨儿童的亲生父母。
我们发布的每一条寻人启事信息,都得到寻人者的委托与授权。我们公开在网站上的,都是失踪儿童的照片与资料。如果他们的行动持续进行且收效良好,我们会把手头的寻子信息照片传到他们的寻子相册里,借助更多网民的力量,帮助家长们找回孩子。
都市时报:多年打拐,你对寻子肯定有你的心得体验,或者说是一些更理性的思考。请你在全国微博寻子热的背景下,跟我们分享下你的一些真知灼见。
沈浩:我不是一个“打拐者”。我只是一个志愿者,在努力帮助那些失踪儿童的家庭寻找他们失踪的孩子。我知道,有些事情,不是民间人士能做的,而是政府部门该做的事情。民间的力量推动政府部门做他们该做的事情。我们在保持热情的同时,也应该有一颗冷静、理智的心。我相信网友有无穷的智慧。
我们希望中国的法制建设的脚步、社会福利完善的脚步可以走得更快一些。让每一个家庭都有安全的环境,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