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本站服务热线:13955003997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长信箱
图文寻人启事
寻子扑克万里行
文字寻人信息
视频
站长微博
网站主页
成功故事
寻亲故事
寻人经验
媒体报道
视频播报
网友评论
寻人登记
警方通告
公益活动
社会效应
网站纪事
广告制品
常见问题
网友留言
志愿者登记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
发布时间: 2010-04-26 19:56:16 被阅览数: 80355 次 来源:
沈浩寻人网站
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作者:刘英 文章来源:南昌汽车机电学校
[摘要]中学生离家出走虽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其心理因素却起着主导作用。本文从几个事例入手,分析了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心理原因,并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满足学生独立需要、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及时发现学生情绪行为的异常等四个方面,提出中学生离家出走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 离家出走 诱发因素 心理原因 预防对策
中学阶段是人生旅程中一个特殊和困难的阶段。由于发育期的迅速成长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的负担,使初出茅庐的中学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他们对待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御机制还不成熟,于是各种心理问题也就呈现出来。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离家出走不仅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学业都受到损害,有的甚至造成令人痛心的后果。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本文对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心理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预防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学生离家出走一般都由客观外在的近因所引起,这些诱发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中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均会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及水平。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对孩子控制过严,持“棒下出孝子”的错误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不堪忍受;有的父母离异后,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
二、学校因素。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注意学生智育的过程中,往往只片面强调学生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导下,采取按学业成绩分班、考试排名次、加班加点、搞题海战,用难题、偏题、怪题等训练学生,其结果是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缺乏信心、自暴自弃;有的老师教育措施失当,不恰当的惩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班主任处事不公,对待后进生缺乏爱心,甚至讽刺挖苦、变相体罚等,学校生活中的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引发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导火线。
三、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传媒的现代化,社会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增强,社会不良思潮和文化的影响,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不健康因素都可能给中学生的心理带来强大压力。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随处可见,使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的不良影响和引诱、教唆,也促使个别学生弃家而去。
但是不管有多少客观原因,在中学生离家出走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主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心理原因,才能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下面本文就从几个事例入手分析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心理原因:
一、非理性思维方式
1、情绪冲动
光海,男,15岁,某中学初二学生。他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是父亲把他一手拉扯大,他父亲文化层次不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光海平时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一直不好。期末考试光海的总分又列全班最后一名,班主任流露出要其留级的想法,并要求光海通知其家长来校面谈。放学后,光海便离家出走,直到第三天,他父亲才在火车站的候车室里找到了他。
从光海同学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情绪体验具有易感、兴奋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内心世界日益丰富。另一方面他们认知结构不完备,一些对成年人不构成情绪反应的刺激,如受到不公正对待、错误批评,或与某位好朋友发生矛盾等,都有可能激起中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光海同学的离家出走,也正是由于班主任要他留级的想法,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使他感到难以忍受,从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2、抗拒心理
大凤,女,17岁,某职业中专高二学生。由于她是家中长女,平时父母对她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在交友、外出方面更是如此。而大凤对其父母的话也可以说是言听即从。在高一放暑假时,大凤提出要与同班几位女同学一起到市内某幼儿园勤工俭学,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大凤没好气地说:“平时我什么都听你们的,放学就回家作家务、照顾弟妹,你们还要我怎么样?这次,我是与同学一起去勤工俭学,又不是作什么坏事,我非去不可!”说着大凤便冲出家门,住到同学家去了,两个月后,在班主任的多次劝说下才回家。
大凤的例子相当典型,其父母的过分控制,引起了女儿的抗拒心理。抗拒是指学生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中学生由于自已的迅速长高,力气增强,精力旺盛,耐力增加,能够参加一些比较繁重的体力活动,并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因此他们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对待他们时,过分地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控制,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出现“你要我往东走,我偏要向西走”的现象。
3、好奇心理
小黎,女,15岁,某中学初三学生。开学不久的一个星期日晚上小黎的母亲神情慌张地找到班主任张老师家,说其女儿下午留下一字条,上面写道:“妈妈,我到外面打工去了,赚到钱就回来。”如今人已不知去向,全家人四处寻找,但仍未见女儿的人影,希望老师能帮忙。张老师立即联系班上同学,并和他们一起分头到小黎可能去的地方寻找,可几天过去了,搜寻一无所获。正当大家焦急万分时,广州某派出所打来电话,说小黎在一家美发厅打工,因其没有身份证等相关证件而被收容,要家长迅速去领回。小黎回来后,经父母和老师的耐心教育,才道出了其离家出走的原因。原来,小黎在初二时看了描写广州打工妹生活的电视剧后,就非常向往打工生活,于是偷偷地把零花钱积攒起来,并利用周末父母双双外出作客的机会,收拾行装圆自己的“打工梦”去了。
小黎的离家出走完全是受其好奇心的驱使。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当人们遇到新奇的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往往会产生注意、拨弄等行为。好奇心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事物了解的深入和扩大而减少,一般来说初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心比其他高年级学生要多些。居里夫人有一句至理名言:“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1]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但是,中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好奇,可能会受不良影响而畸形发展,促使学生做出象小黎外出打工这样险些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来,对此,家长和教师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消极的个性特征
1、任性
玲娜,女,某中学高一学生。玲娜是独生女,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溺爱娇惯,使她养成了骄横任性的个性。进入高中后,玲娜根本不听父母管教,每天只知吃喝玩乐,一味地讲究打扮,无心学习,后来发展到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整天在外东跑西颠,旷课逃学。班主任为此专门进行了家访,这时她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把玲娜大骂一顿,声称如玲娜再不悔改就不认她这个女儿了,父母原以为女儿会低头认错,改过自新,可没成想第二天,玲娜便在父母上班之后,带着家中存放的一千多元钱离家出走,与她的那些“哥们姐们”住到一起去了。
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但是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会成为溺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一味抱着慈悲心肠为儿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说是最坏的教育者。”[2]正如小玲的父母,在小玲年幼时对孩子的蛮横不以为意,觉得孩子任性一点没什么关系,于是像祖宗一样供奉她,一切都顺着她,一切都由着她,一切都满足她,从而使小玲的骄横任性到了无法控制的程度,成为难以改变的稳定的人格特点,并最终导致她离开家庭,走上邪路。
2、自卑
志亮,男,18岁,某普通中学高二学生。读小学时,志亮的爸爸患了精神分裂症,邻居常对着他说:“这孩子真可怜,爸爸是精神病”,使他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初二时,志亮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了一年;复学后,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志亮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各有所乐,便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随着年龄的增长,志亮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更加悲观失望,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我什么都不行,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啊!”于是在过完18岁生日之后,志亮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志亮的离家出走虽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家庭不幸,别人的不正确对待等,但其消极的个性特征——自卑却起着主要作用。所谓“自卑”,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或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怀疑所产生的心理感受。[3]自卑是一种与正常人的自尊心、自信心相对立的病态心理,其外在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父亲的病,使志亮从小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加之他自己身体不好,连和别人竞争、展现自己的体力都做不到,这就进一步造成他的自卑,而其自卑的个性又使他与同学的距离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于是,志亮选择了离家出走以逃避现实。
中学生离家出走后,极易受到社会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而堕落,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便成为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职责,作为学校教师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他们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心理随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随能力的增强。
现在的中学生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裕的情况下,随挫折的耐力异常脆弱,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经受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怎样正确对待挫折,并对挫折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教师应教会学生在挫折产生时,辩证地分析不尽人意之处,在比较中认识挫折,既要看到“春和蠊明”,亦要看到“霪雨霏霏”,合理释放不良的情绪,理智地面对现实以求得解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渗透挫折教育。例如,历史教师可讲述孔子因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写《离骚》,司马迁忍受宫刑的耻辱而写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语文教师可让学生领会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深刻内涵;音乐教师可介绍贝多芬在两耳失聪时谱就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乐曲等等。
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在班级中创建宽松、谅解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咨询、疏导、宣泄的机会和场所。如通过设计主题班会,会前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心理调节,培养理性思维方式,以促进挫折朝积极的方面转化。
二、满足学生独立需要
在小学阶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权威,他们几乎能无条件服从,对教师的判断,他们很少怀疑。而进入中学以后,由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地依赖和服从教师,他们开始对教师品头论足,尤其是高中生,他们要求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独立和尊重。这时,如果教师仍用对待小学生的方式进行管理,或过多地以否定、挑剔的态度看待学生的行为,不许学生这样、不许学生那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甚至不满。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在经常监督的压力下成长的人们,不能希望他们多才多艺,不能希望他们有创造的能力,不能希望他们有果敢的精神,不能希望他们有自信的行为。”[4]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应该以家长的作风和专柜的态度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应允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他们对问题作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与尊重,注重发展他们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健全的美好的生活和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健康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得以真正区别他人的标识,而健康个性则是指一种和谐发展的个性。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所谓自我实现者,是指业已或正在施展才能或充分发挥潜能的人。用马斯洛自己的话来说,“这种人好像是在体现他们自己并尽其所能。”[5]因此,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学生个性自己健康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设立学习进步奖,并鼓励学生开展自己与自己的竞赛,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还应从每个学生的才能、优点入手,开展诸如“这项,我第一”等活动,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别人的长处,使学生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从而正确地评价自己,使学生成为充满自信、积极进取、有奋斗目标的人。
四、及时发现学生情绪行为的异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世界活动真正通过语言表达反映的只占30%左右,大部分是通过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反映的。[6]一般来说,学生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必然会在思想上引起激烈的斗争,心理上会有尖锐的冲突,而呈现出某种异常。如举止反常,心神不定;窃窃私语,行为诡秘;神情紧张,焦虑不安等。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善于从学生的行为举止、表情及眼神的变化中,发现学生情绪行为的异常,及时找学生谈心,或进行家访,了解学生情绪行为异常背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危机问题,防范于未然。
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彻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3][6]《学生心理引导技巧》朱士鸣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64页、第295页、第266页。
[2]《家庭教育学》赵忠心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第293页。
[4][5]《素质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范才生、钟志贤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第285页、第279页。
作者为南昌汽车机电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刘英,本文获南昌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第二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二等奖。
点击下面的按钮,分享本页信息。
更多
上两条同类信息:
中学生离家出走问题分析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调查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紧急寻人
免费寻家
网友评论
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