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汴生,何健,钟娅,彭永平,梁振山 作者单位: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 450016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状况,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39所农村中学学生8 316名,采用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在调查前的1 a中,农村中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分别为35.3%和7.2%;大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最低,再婚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家庭;离家出走倾向学生伴有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现象。结论 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较为严重。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关注农村学生的离家出走行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 离家潜逃行为;情绪障碍;学生;农村人口
Runaway Behaviors Among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Henan Province/
YANG Biansheng, HE Jian, ZHONG Ya, et al.
Henan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Zhengzhou(45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tatus of runaway from home among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An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a stratified sampling of 8 316 students from 39 middle schools of four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Results During the 12 months preceding the survey, the occurrence rate of running away ideation and trying to run away was 35.3% and 7.2%. The incidence of rate of youth in extended families was lowest and the rate of remarriage families was higher than other types of families. The youths with runaway tendencies collected poor psychological /emotional disorders and inactive behaviors more than others. Conclusion Government and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unaway behaviors of rural adolescents and take effect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run away. 【Key words】 Runaway behavior; Mood disorders; Students; Rural population
青少年离家出走(run away from home)是指青少年在没有得到父母或监护人允许的情况下,离开家庭或居住处至少1 d以上的行为适应障碍[1-2]。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日益严重,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解河南省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现状及规律,为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4-6月对河南省4个省辖市农村初、高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首先在每个省辖市确定1个县,每个县将中学按类型分为普通初中、重点初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5层,对各层所有学校登记编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每层抽取1~2所调查点学校;学校确定之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班级,班级一旦确定,该班所有学生参加调查。共抽取39所农村中学8 316名在校学生,其中普通初中学生1 516名,重点初中学生1 789名,普通高中学生1 685名,重点高中学生1 870名,职业高中学生1 456名;年龄在11~20岁;男、女基本各半。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及美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3],制定河南省农村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有关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允许学生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予填写。调查过程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调查现场无教师,对学生填写资料保密。
1.2.2 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判定标准 凡在调查前的12个月里,在孤独、因学习压力心情郁闷、失眠、伤心绝望、产生自杀意念5项指标中,某项指标选择“经常”或“总是”答案的计为阳性。在5项指标中同时有2项以上指标为阳性的计为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阳性。
1. 3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采用双录入法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以保证录入数据的准确可靠。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有36.1%的学生在调查前的1 a中想过离家出走,即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其中男生为33.6%,女生为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P<0.01)。有6.9%的学生在调查前的1 a中曾离家出走,其中男生为8.3%,女生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63,P<0.01)。
2.2 不同学段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在调查前的1 a中初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为36.0%,高中生为35.8%,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为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P>0.05);初中生有8.3%尝试过离家出走,高中生为5.6%,职校学生为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1)。
2.3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离家出走倾向 在调查前的1 a中非重点中学(包括初、高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为33.1%,重点中学为38.3%,职校学生为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1,P<0.01);非重点中学学生有6.4%尝试过离家出走,重点中学学生为7.3%,职校学生为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05)。
2.4 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根据长期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组成情况,将学生家庭分为双亲家庭、大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及父母均缺失家庭(长期和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没有父母亲)5种类型。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的报告率见表1。
表1 河南省农村不同家庭类型学生离家出走倾向报告率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5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 父亲文化程度不同,其子女离家出走倾向报告率亦有明显不同,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均随父亲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河南省农村不同父亲文化程度学生离家出走倾向报告率比较(略)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6 有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集聚情况 有离家出走意念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占49.7%,无离家出走意念的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56,P<0.01)。尝试过离家出走的学生同时伴有2种以上不良心理-情绪障碍的占57.9%,无离家出走的为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03,P<0.01)。
2.7 城乡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及行为比较 与城市中学生比较,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3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P<0.01);尝试过离家出走的发生率与城市中学生(6.5%)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1)。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超过1/3的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的意念,离家出走意念与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与江西[4]报道基本相同,高于江苏[5]报道的结果。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低于男生,但离家出走意念的发生率却明显高于男生;不同类型家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发生率不同,大家庭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尝试离家出走的发生率均为最低,再婚家庭青少年离家出走意念及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家庭学生;父亲文化程度对农村中学生离家出走倾向具有明显的影响,父亲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学生离家出走意念及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低学历家庭的学生。 导致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如学业压力、代沟、影视文化的冲击[6]、紧张的家庭氛围、早恋[7]、家长疏于管理、性侵犯、贫困和逃避等[8-9]。对尚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来说,家庭和父母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保护者和依赖者,离家出走不能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由于没有收入,缺乏社会经验,从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约有50%的离家出走和无家可归儿童身体遭受伤害,约1/3的儿童遭到性侵犯”[10]。离家出走的青少年特别是经常出走、出走时间很长、离家较远的,很有可能参与一些非法活动,包括吸毒、酗酒、性行为混乱等,反而会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更加沉重的伤害[11-12]。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生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有离家出走意念的农村中学生不良心理-情绪障碍行为集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出走意念的学生,表明多数农村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有其深层次的不良心理-情绪障碍基础。建议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学生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的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健全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中小学校应根据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班主任对学生中离家出走的高危人群,如再婚、父母均缺失家庭的儿童以及学业不良、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及个性孤僻、人际交往困难的儿童予以重点关注,做到早期发现,提前干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应努力改变重智力开发忽视心理素质培养的倾向,在满足孩子的物质、智力发展需求的同时,为孩子营造相互尊重、平等、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平时尽量多与子女沟通,倾听子女的心声,以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学生离家出走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周凯,叶广俊.对国外儿童青少年离家出走的调查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6,13(4):151-152.
[2] 杨心德,陈霞.青少年离家出走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4):31-36.
[3] DANICE K. EATON, PhD,et al.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 [EB/OL][2006-06-09].http://www. cdc.gov.
[4] 黄晓君,胡珊,罗物强.江西省农村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8,24(6):757-758.
[5] 戴月,史相民,潘晓群,等.江苏省青少年自杀与离家出走倾向调查.中国校医,2007,21(1):11-13.
[6] 王柏翎. 对中学生离家出走的生理及心理原因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17(8):76.
[7] 李茜.法国:工作小组探讨青少年离家出走现象. 中国妇女报,2008-04-08(A04).
[8] TECHAKASEM P, KOLKIJKOVIN V. Runaway youths and correlating factors, study in Thailand. J Med Assoc Thai,2006,89(2):212-216.
[9] ULUSOY DM, DEMIR NO. Situational runaway adolescents: A study on risk factors from a Turkish sample.Int J Adolesc Med Health, 2006,18(2):271-280.
[10]TYLER KA, CAUCE AM. Perpetrators of early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among homeless and runaway adolescents. Child Abuse Neglect, 2002,26(12):1 261-1 274.
[11]HAUKSSON H, ARNARSON EO. Operation of an emergency shelter in the Red Cross House (RCH) for runaway, throwaway and homeless adolescents in Iceland during the period 1996-2000. Laeknabladid, 2003,89(6):507-512.
[12]SOLORIO MR, ROSENTHAL D, MILBURN NG, et al. Predictors of sexual risk behaviors among newly homeless youth: A longitudinal study. J Adolesc Health, 2008,42(4):401-409.
|